發布於 2025-10-07 06:44:53

中醫如何調養貧血?從心、肝、脾三種血虛體質談起

貧血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,尤其女性在月經量多、飲食不均或長期壓力下,更容易出現頭暈、心悸、疲倦與氣色差的情形。 西醫以血紅素與紅血球數量判斷是否貧血,而中醫則將這類症狀歸為「血虛證」,認為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生化不足有關。 中醫強調「心主血、脾統血、肝藏血」,因此針對貧血的調理,會從心、肝、脾三臟的血虛體質入手,達到養血與補氣並行的效果。

 

🔷 貧血屬血虛證:中醫觀點解析

臨床上,許多女性因經血過多或營養攝取不足而出現缺鐵性貧血。 若未及時調理,長期氣血耗損會使月經量減少、頭暈頭痛加劇,甚至影響睡眠與記憶力。 古代中醫雖無血紅素檢測,但早已從症狀歸納出「血虛」的體質特徵。

中醫認為「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」,氣血不足會使臟腑功能減弱,形成「本虛標實」的病機:

  • 本虛:肝腎虧損、氣血不足

  • 標實:內生風火、痰濕、瘀血交錯
    因此治療上需同時兼顧「補血、養氣、調臟」。

 

🔷 三種血虛體質與常見症狀

一、心血虛:血少心神失養

常見症狀: 心悸、失眠、多夢、恐懼易驚、虛煩盜汗。
調理原則: 養心安神、補益氣血。
建議飲食: 可多食紅棗、桂圓、蓮子湯或酸棗仁茶,幫助入眠與安神補血。

 

二、脾血虛:氣血生化不足

常見症狀: 倦怠乏力、面色萎黃、健忘、不易入睡、食慾不振。
調理原則: 健脾益氣、補中生血。
建議飲食: 可搭配山藥、黃耆、糯米、紅棗等健脾益氣食材,有助氣血生化充足。

 

三、肝血虛:筋脈失養、月經不調

常見症狀: 頭暈目眩、面色蒼白、肢體麻木、月經量少。
調理原則: 養肝補血、疏肝理氣。
建議飲食: 可食黑芝麻、枸杞、桑葚等,有助滋陰養肝、改善氣色。

 

🔷 養血茶飲:補氣生血、改善氣色

中醫講究「藥食同源」,透過日常茶飲保養能調整體質、補益氣血。 對於氣血不足、臉色蒼白、經期後容易疲倦的女性,可選擇溫和的養血茶飲進行調理。

養血茶配方:

  • 黃耆、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麥門冬、紅棗 各10克

  • 加水 800cc,小火煮約 20 分鐘即可飲用。

功效說明:
此茶能補氣養血、滋陰潤燥、改善臉色暗沉與倦怠無力,長期飲用可調整氣血運行,使面色紅潤、精神充沛。

 

🔷 日常調養與生活建議

  1. 月經後一週是補血關鍵期:可多食紅棗、桂圓、黑芝麻等補血食材。

  2. 避免過勞與熬夜:長期睡眠不足會傷氣耗血。

  3. 保持情緒穩定:情志不舒易耗肝血,宜適度放鬆。

  4. 規律飲食:多攝取富含鐵質與蛋白質的食物,如紅肉、深色蔬菜、豆製品等。

貧血在中醫屬「血虛證」範疇,治療重點在於辨證調理、補氣養血、健脾養肝。 透過茶飲調養、飲食搭配與良好作息,能有效改善頭暈、倦怠與氣色不佳的問題。 長期以「補而不滯、溫而不燥」的原則保養,讓氣血循環順暢,面色自然紅潤、精神飽滿。

 


 

沈瑞斌醫師

沈瑞斌醫師

  •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 副理事長
  • 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 理事長
  •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 副理事長
  • 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 常務理事
  • 抗衰老醫學專科醫師認證
  • 微創美容專科醫師認證
  •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部主治醫師
  • 中華民國中西醫減重專科
  • 中華針灸醫學會針灸專科醫師
  • 雷射針灸針刀醫學專業種子講師
  • 中華民國中醫內科婦科兒科醫學會會員暨專科認證
  • 中華民國中西醫肥胖醫學會會員暨專科認證
  • 台灣中醫皮膚科醫學會暨專科認證
  • 松年大學講師
  •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學士
  • 韓國無痛美容醫學會會員
  • 韓國韓醫顏面整型學會會員

分享這篇內容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