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於 2025-10-07 05:03:45
中醫如何看巴金森氏症?
巴金森氏症(Parkinson’s disease)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,患者多出現手抖、肌肉僵硬、動作遲緩等症狀。西醫認為此病與大腦多巴胺分泌不足有關;而中醫則將其歸入「振」、「顫」、「痙病」及「肝風內動」等範疇。透過辨證施治與針藥並用,中醫可協助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,並延緩腦部退化。
🔷 中醫如何看巴金森氏症的病因與病機?
中醫認為,巴金森氏症的形成主要與肝腎虧虛、氣血不足及風痰瘀阻有關。
1. 肝風內動、筋脈失養
《內經》云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」肝主筋,腎主骨,當肝腎精血不足時,筋脈失於濡養,肌肉便會出現拘攣與顫抖,這正是巴金森氏症的主要表現。
2. 本虛標實並見
《醫宗己任編》記載:「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,故為之振搖。」巴金森氏症多屬「本虛標實」:
-
本虛:肝腎虧損、氣血不足
-
標實:內生風火、痰濕、瘀血交錯
3. 情志與生活因素
情緒波動、思慮過度、飲食失衡,都可能損傷心脾,導致痰濕內生、氣血不暢。長期下來,精血耗損,筋骨失養,進一步引發肢體僵硬與顫動。
🔷 針灸治療:緩解肌肉僵硬與顫抖
針灸可疏通經絡、平肝熄風、放鬆肌肉,是中醫治療巴金森氏症的重要方法。臨床上常用的「四關穴」組合包括:
-
合谷穴(手陽明大腸經):可行氣活血、疏散風邪
-
太衝穴(足厥陰肝經):能平肝解鬱、舒筋活絡
兩穴合用可調整全身氣血運行,幫助放鬆肌肉、減少顫抖與僵直。
分享一位72歲男性患者案例:患者因巴金森氏症導致走路不穩、小碎步、容易跌倒,經針灸配合中藥治療後,步態明顯改善,生活品質提升。
🔷 中藥調理:補腎益精、養腦延緩退化
在中藥治療方面,中醫強調「補腎填精、化痰通絡、養腦益智」。常見的治療方向如下:
1. 管花肉蓯蓉(沙漠人參)
管花肉蓯蓉有補腎益精、潤腸通便、養腦補髓的作用,臨床上被認為對腦部修復效果良好,適用於腦退化、失智症及巴金森氏症患者。
-
飲片劑量:約每次5錢(約18克)
-
磨粉劑量:約每次10克
-
服用方式:早晚各一次
-
炮製方式:以黑豆煮兩小時後加入管花肉蓯蓉,可使成分充分釋放、提高吸收率。
2. 拱辰丹
拱辰丹為古方藥物,能補腎強精、益氣養心、安神益智。適用於腦部退化、失智與帕金森氏症患者長期調理,有助於穩定神經、改善記憶力。
🔷 中醫治療巴金森氏症的整體原則
巴金森氏症非單一病因導致,而是體內氣血失衡的綜合結果。中醫治療講求「辨證論治、內外兼調」,強調整體調理:
-
針灸:疏通經絡、放鬆肌肉
-
中藥:補腎養肝、益氣化痰
-
飲食:清淡少油膩,多攝取補腦益氣食物
-
情志:保持情緒平穩,避免過度焦慮與勞累
巴金森氏症雖屬慢性退化性疾病,但中醫可從「補虛扶正、活血通絡、養腦強筋」的角度出發,改善肌肉僵硬與顫抖,延緩神經退化速度。透過針藥並用與長期調理,能顯著提升患者的行動能力與生活品質。
沈瑞斌醫師
-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 副理事長
- 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 理事長
-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 副理事長
- 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 常務理事
- 抗衰老醫學專科醫師認證
- 微創美容專科醫師認證
-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部主治醫師
- 中華民國中西醫減重專科
- 中華針灸醫學會針灸專科醫師
- 雷射針灸針刀醫學專業種子講師
- 中華民國中醫內科婦科兒科醫學會會員暨專科認證
- 中華民國中西醫肥胖醫學會會員暨專科認證
- 台灣中醫皮膚科醫學會暨專科認證
- 松年大學講師
-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學士
- 韓國無痛美容醫學會會員
- 韓國韓醫顏面整型學會會員